含糊而神秘的美感,以至于我看完了一直被一种说不清的混沌力量困扰着. 时间(年代)、地点(应该是托斯卡纳某地)、为什么这些事件会发生以及家中另外一个成年女子coco的身份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只能跟着大女儿的视角和足迹一点点了解这片地理、养蜂人家庭以及发生在周遭的不同事件. 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导演摘取正处青春期大女儿的视角,组成的这则情绪诗才会有如此外放的敏感,既有躲避严厉父亲的害怕,也有口含蜇人蜜蜂讨好男生的情窦初开,组合成摄人心魂的女性情感能量. 手提摄影机逼近人物,构造一种类似纪录的现实主义,以及父亲面对电视台的不善言辞,让这片农场土地成为苦与乐交织的与世隔绝之地. 既是破产边缘生存的纪录,也是小女孩心思的敏感日记,结尾两个精彩的摇镜将电影的含糊推向了动人的神秘和搅乱思绪的留白. 持续关注这名导演在埃航出事和马航宣布终止搜救后的某一天,看了这部片子. 因为空难事故,片中的所有人,都陷入一种难以走出的困境和循环中,导演在这种悲凉基调的氛围把握上做得很好,雷曼就只是想要一个道歉,过分吗?男二虽然也很可怜,但毕竟是他犯的错,在雷曼找上门时居然是那个态度,真的是自己作死. 而葬送了两架飞机上百条人命的男二重新开始了生活,杀了一个人的雷曼却要锒铛入狱十年. 这种对比是不是也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讽刺?雷曼和记者对话时说“一个道歉的人都没有”更在悲凉之余宣泄了一种无声的愤怒. 最后男二儿子的复仇也切合了道歉和原谅的电影主题,是全片点睛之笔. 但结尾收得有些匆忙,后半部分的人物情绪过渡处理得不够好,整体节奏也偏平庸. 老诺也是尽力表演了,本来还期待老诺的动作戏,不过这样处理也不错,和成龙的英伦对决在格调上异常接近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乐游原》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乐游原》乐游原⑴向晚意不适⑵,驱车登古原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⑷.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 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 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 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 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